您在這裡

人權非星期三@亞洲人權機制之展望

 本活動目前未開放報名(尚未開始或已截止)。
2019-09-19 19:00   至   21:0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
2019-09-06 12:00   至   2019-09-18 23:59
100 臺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-1號

 

在歷經二戰的慘痛經驗後,各國開始逐漸重視人權價值的重要,國際間逐漸發展出一套普世的人權價值和其監督體制。而除了大家較為熟知的聯合國人權體系外,各區域間也因應各區域的歷史和經驗,也發展出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權體系。

諸如歐洲在歷經二戰納粹的肆虐後,各國對於保障人的基本尊嚴有所重視,因而發展出特別著重於公民與政治權利的《歐洲人權公約》和歐洲人權法院。美洲在二戰後,也因為其過去共同被殖民經驗,也發展出《美洲人權宣言》與《美洲人權公約》,對於原住民與其社會經濟與文化權利有相當的保障。非洲也基於過去被殖民背景,亦有《非洲人民與民族權利憲章》,特別注重於各民族的權利。

然而,亞洲至今仍缺乏一套屬於亞洲的區域人權體系,尤其前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提出的「亞洲價值」,主張西方人權價值不適用於亞洲國家,更凸顯出部份國家對於人權價值的抗拒,讓成立亞洲人權體系之路更是難行。

不過,民間仍不斷地在倡議要成立一套亞洲人權體系。在1998年的光州,一群來自亞洲各國的NGO們共同起草了《亞洲人權憲章》,踏出了民間倡議亞洲人權的第一步,也反駁了「亞洲價值」,誓言要建立一套亞洲共同的人權規範和監督機制!

而在《亞洲人權憲章》的二十一年後,民間仍然在持續倡議。而甫結束的「模擬亞洲人權法院」(Asian Human Rights Court Simulation),就是嘗試希望以由下而上的方式進行倡議,透過模擬法庭試圖塑造一個可能的亞洲人權監督機制。

這個月的人權非星期三,亞洲人權機制之展望,邀請到「模擬亞洲人權法院」發起人以及台灣的NGO們,一同討論台灣民間對於亞洲人權機制的想像。


【人權非星期三@亞洲人權機制之展望】

時間:2019年9月19日 19:00

地點:左轉有書X慕哲咖啡(100 台北市鎮江街3-1號)

主持人:

黃怡碧|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執行長

黃嵩立|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 召集人

講者與講題:

許玉秀|模擬亞洲人權法院發起人、前大法官

——模擬亞洲人權法院

邱伊翎|台灣人權促進會 秘書長

——人民的法院,以東亞迫遷法庭為例

Bo Tedards 唐博偉|台灣民主基金會 國際合作組主任  

——亞洲人權憲章與其落實機制


 

100 臺北市中正區鎮江街3-1號
電話: 0233931815
Email:
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,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。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,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。